首页
关于
友链
留言
统计
Search
1
基于Rocky Linux 8.10系统使用源码搭建LNMP环境,附加安装SQLite
240 阅读
2
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图文安装红帽系统RHEL8.10
59 阅读
3
.NET Framework
45 阅读
4
博客测试文章
19 阅读
5
基于LNMP环境搭建Typecho博客
17 阅读
软件整理
C/C++学习笔记
Linux学习笔记
博客搭建
杂项
Search
标签搜索
Nginx
测试
LNMP
Typecho
红帽系统
Alpine Linux
GRUB
windows
PowerShell
MySQL
SQLite
PHP
Rocky Linux
HTTPS
SSL
Let's Encrypt
GDB
hansyee
累计撰写
100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软件整理
C/C++学习笔记
Linux学习笔记
博客搭建
杂项
页面
关于
友链
留言
统计
搜索到
100
篇与
的结果
2024-08-31
Vim
官网地址 英文网页: https://www.vim.org/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vim/vim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vim/vim-win32-installer 下载地址 ftp站点:ftp://ftp.vim.org/pub/vim/pc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9.1.0 windows x86 gvim_9.1.0_x86_signed.exe stable 9.1.0 windows x64 gvim_9.1.0_x64_signed.exe stable 9.1.0 windows x86 gvim_9.1.0_x86_signed.zip stable 9.1.0 windows x64 gvim_9.1.0_x64_signed.zip stable 9.1.0源码 vim-win32-installer-9.1.0.zip stable 9.1.0源码 vim-win32-installer-9.1.0.tar.gz stable 9.0.1413 linux x64 GVim-v9.0.1413.glibc2.14-x86_64.AppImage latest Ubuntu 18.04 based installation 9.0.1413 linux x64 Vim-v9.0.1413.glibc2.14-x86_64.AppImage latest Ubuntu 18.04 based installation 9.0.1413源码 vim-appimage-9.0.1413.zip latest Ubuntu 18.04 based installation 9.0.1413源码 vim-appimage-9.0.1413.tar.gz latest Ubuntu 18.04 based installation 2024-09-25 15:08:33 星期三
2024年08月31日
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28
FastStone Capture
官网地址 英文网页: https://www.faststone.org/FSCaptureDetail.htm 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10.7 windows x86/x64 FSCaptureSetup107.exe 10.7 windows x86/x64 FSCaptureSetup107.zip 10.7 windows x86/x64 FSCapture107.zip 版本 注册码 通用 用户名:1028 注册码:AXJQI-RWMDW-YBXZC-LOPHI 2024-09-24 12:04:33 星期二
2024年08月28日
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28
使用Visual Studio Code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编辑页对当前行进行高亮显示 ctrl+shift+p 呼出命令栏,输入 settings.json ,选择“首选项:打开用户设置[JSON]” 实际打开文件类似如下路径 C:\Users\player001\AppData\Roaming\Code\User\settings.json 在其中添加以下内容 // 当前行高亮 "editor.renderLineHighlight": "line", // 控制编辑器是否仅在焦点在编辑器时突出显示当前行:否 "editor.renderLineHighlightOnlyWhenFocus": false, "workbench.colorCustomizations": { // 光标所在行高亮内容的背景颜色 "editor.lineHighlightBackground": "#d2d5d774", // 光标所在行四周边框的背景颜色 "editor.lineHighlightBorder": "#e60d0d" }, 实际效果如下 使用免安装版给右键添加“用 Visual Studio Code 打开”菜单 使用免安装版本的VS Code时,右键点击文件没有“用 Visual Studio Code 打开”的菜单,此时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手动添加。 编辑一个注册表文件,随便起一个名字,如 open with VS Code.reg,添加以下内容 注:此处的例子使用的路径是 D:\\nosetup-tools\\VSCode\\Code.exe 注意替换程序实际路径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CLASSES_ROOT\*\shell\Visual Studio Code] "Icon"="D:\\nosetup-tools\\VSCode\\Code.exe" @="用 Visual Studio Code 打开" [HKEY_CLASSES_ROOT\*\shell\Visual Studio Code\Command] @="\"D:\\nosetup-tools\\VSCode\\Code.exe\" \"%L\"" [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shell\Visual Studio Code] "Icon"="D:\\nosetup-tools\\VSCode\\Code.exe" @="用 Visual Studio Code 打开" [HKEY_CLASSES_ROOT\Directory\shell\Visual Studio Code\Command] @="\"D:\\nosetup-tools\\VSCode\\Code.exe\" \"%L\"" 保存后双击执行文件导入注册表即可。 使用时出现花屏的解决方案 正常使用的 VS Code 在最近几次更新后突然出现了bug,如下所示(放大看比较明显,不要以为是你屏幕上的灰,哈哈哈) ,有时甚至是比较大的白块,开始以为是电脑屏幕坏了,后来发现只有在使用 VS Code 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之间来回切换的时候,又时甚至打开软件就会立即出现这种白点。继续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还会扩散到其他软件上,即其他软件有黑色背景的,也会一定概率出现白点,其实不限于黑色背景,只要不是白色的背景理论都会显现出白点,只是黑色或深色比较容易观察到。 搜索一番后,没有查到明显相关的资料,但找到了其他人汇报的另一个问题,使用 VS Code 出现白屏,他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启动 VS Code 时传入一个禁止GPU的属性--disable-gpu。我也尝试了一下,竟然意外的解决了问题。 具体操作如下,在可启动 VS Code 的地方,如快捷方式或注册表添加的右键菜单,在启动命令里添加上述参数。 修改后重新启动 VS Code 即可发现情况有所好转,基本解决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现象来看 VS Code 估计对显示驱动有点挑剔,具体原因就不深究了,不是电脑屏幕坏了就行。 注:通过配置VSCode运行时使用集显或许也能解决问题
2024年08月28日
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22
WinRAR
官网地址 英文网页(发布者网站): https://www.win-rar.com/start.html 英文网页(开发者网站): https://www.rarlab.com/ 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7.01 windows x64 winrar-x64-701.exe 7.01 windows x64 winrar-x64-701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wrr 7.01 windows x64 winrar-x64-701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rrlb 7.01 windows x64 winrar-x64-701sc.exe 简体中文个人版 7.01 windows x86 winrar-x32-701.exe 7.01 windows x86 winrar-x32-701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wrr 7.01 windows x86 winrar-x32-701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rrlb 7.01 windows x86 winrar-x32-701sc.exe 简体中文个人版 7.01 linux x64 rarlinux-x64-701.tar.gz 7.01 linux x86 rarlinux-x32-701.tar.gz 7.01 bsd x64 rarbsd-x64-701.tar.gz 7.01 bsd x86 rarbsd-x32-701.tar.gz 7.01 android arm64 rar-android-701.123.apk 6.24 windows x64 winrar-x64-624.exe 6.24 windows x64 winrar-x64-624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wrr 6.24 windows x64 winrar-x64-624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rrlb 6.24 windows x64 winrar-x64-624sc.exe 简体中文个人版 6.24 windows x86 winrar-x32-624.exe 6.24 windows x86 winrar-x32-624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wrr 6.24 windows x86 winrar-x32-624sc.exe 简体中文商业版rrlb 6.24 windows x86 winrar-x32-624sc.exe 简体中文个人版 6.24 linux x64 rarlinux-x64-624.tar.gz 6.24 linux x86 rarlinux-x32-624.tar.gz 6.24 bsd x64 rarbsd-x64-624.tar.gz 6.24 bsd x86 rarbsd-x32-624.tar.gz 2024-09-25 17:49:57 星期三
2024年08月22日
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17
酷呆桌面[Coodesker]
官网地址 中文网页: https://www.coodesker.com/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coodesker/coodesker-desktop 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1.0.7.0 windows x86 Coodesker-x86_1.0.7.0.exe 免注册版 1.0.7.0 windows x64 Coodesker-x64_1.0.7.0.exe 免注册版 2024-09-25 15:24:52 星期三
2024年08月17日
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16
DBeaver
官网地址 英文网页: https://dbeaver.io/ 英文网页: https://dbeaver.com/ 旗舰版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旗舰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ue-latest-x86_64-setup.exe 旗舰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ue-latest-win32.win32.x86_64.zip 旗舰版最新版 macOS x64 dbeaver-ue-latest-macos-x86_64.dmg 旗舰版最新版 macOS arm64 dbeaver-ue-latest-macos-aarch64.dmg 旗舰版最新版 debian系 x64 dbeaver-ue_latest_amd64.deb 旗舰版最新版 redhat系 x64 dbeaver-ue-latest-stable.x86_64.rpm 旗舰版最新版 linux x64 dbeaver-ue-latest-linux.gtk.x86_64.tar.gz 旗舰版24.1.0 windows x64 dbeaver-ue-24.1.0-x86_64-setup.exe 旗舰版24.1.0 windows x64 dbeaver-ue-24.1.0-win32.win32.x86_64.zip 旗舰版24.1.0 macOS x64 dbeaver-ue-24.1.0-macos-x86_64.dmg 旗舰版24.1.0 macOS arm64 dbeaver-ue-24.1.0-macos-aarch64.dmg 旗舰版24.1.0 debian系 x64 dbeaver-ue_24.1.0_amd64.deb 旗舰版24.1.0 redhat系 x64 dbeaver-ue-24.1.0-stable.x86_64.rpm 旗舰版24.1.0 linux x64 dbeaver-ue-24.1.0-linux.gtk.x86_64.tar.gz 旗舰版24.1.0 linux x64 dbeaver-ue-24.1.0-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旗舰版24.1.0 linux arm64 dbeaver-ue-24.1.0-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旗舰版23.3.0 windows x64 dbeaver-ue-23.3.0-x86_64-setup.exe 旗舰版23.3.0 windows x64 dbeaver-ue-23.3.0-win32.win32.x86_64.zip 旗舰版23.3.0 macOS x64 dbeaver-ue-23.3.0-macos-x86_64.dmg 旗舰版23.3.0 macOS arm64 dbeaver-ue-23.3.0-macos-aarch64.dmg 旗舰版23.3.0 debian系 x64 dbeaver-ue_23.3.0_amd64.deb 旗舰版23.3.0 redhat系 x64 dbeaver-ue-23.3.0-stable.x86_64.rpm 旗舰版23.3.0 linux x64 dbeaver-ue-23.3.0-linux.gtk.x86_64.tar.gz 旗舰版23.3.0 linux x64 dbeaver-ue-23.3.0-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旗舰版23.3.0 linux arm64 dbeaver-ue-23.3.0-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企业版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企业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ee-latest-x86_64-setup.exe 企业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ee-latest-win32.win32.x86_64.zip 企业版最新版 macOS x64 dbeaver-ee-latest-macos-x86_64.dmg 企业版最新版 macOS arm64 dbeaver-ee-latest-macos-aarch64.dmg 企业版最新版 debian系 x64 dbeaver-ee_latest_amd64.deb 企业版最新版 redhat系 x64 dbeaver-ee-latest-stable.x86_64.rpm 企业版最新版 linux x64 dbeaver-ee-latest-linux.gtk.x86_64.tar.gz 企业版24.1.0 windows x64 dbeaver-ee-24.1.0-x86_64-setup.exe 企业版24.1.0 windows x64 dbeaver-ee-24.1.0-win32.win32.x86_64.zip 企业版24.1.0 macOS x64 dbeaver-ee-24.1.0-macos-x86_64.dmg 企业版24.1.0 macOS arm64 dbeaver-ee-24.1.0-macos-aarch64.dmg 企业版24.1.0 debian系 x64 dbeaver-ee_24.1.0_amd64.deb 企业版24.1.0 redhat系 x64 dbeaver-ee-24.1.0-stable.x86_64.rpm 企业版24.1.0 linux x64 dbeaver-ee-24.1.0-linux.gtk.x86_64.tar.gz 企业版24.1.0 linux x64 dbeaver-ee-24.1.0-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企业版24.1.0 linux arm64 dbeaver-ee-24.1.0-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企业版23.3.0 windows x64 dbeaver-ee-23.3.0-x86_64-setup.exe 企业版23.3.0 windows x64 dbeaver-ee-23.3.0-win32.win32.x86_64.zip 企业版23.3.0 macOS x64 dbeaver-ee-23.3.0-macos-x86_64.dmg 企业版23.3.0 macOS arm64 dbeaver-ee-23.3.0-macos-aarch64.dmg 企业版23.3.0 debian系 x64 dbeaver-ee_23.3.0_amd64.deb 企业版23.3.0 redhat系 x64 dbeaver-ee-23.3.0-stable.x86_64.rpm 企业版23.3.0 linux x64 dbeaver-ee-23.3.0-linux.gtk.x86_64.tar.gz 企业版23.3.0 linux x64 dbeaver-ee-23.3.0-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企业版23.3.0 linux arm64 dbeaver-ee-23.3.0-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精简版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精简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le-latest-x86_64-setup.exe 精简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le-latest-win32.win32.x86_64.zip 精简版最新版 macOS x64 dbeaver-le-latest-macos-x86_64.dmg 精简版最新版 macOS arm64 dbeaver-le-latest-macos-aarch64.dmg 精简版最新版 debian系 x64 dbeaver-le_latest_amd64.deb 精简版最新版 redhat系 x64 dbeaver-le-latest-stable.x86_64.rpm 精简版最新版 linux x64 dbeaver-le-latest-linux.gtk.x86_64.tar.gz 精简版24.1.0 windows x64 dbeaver-le-24.1.0-x86_64-setup.exe 精简版24.1.0 windows x64 dbeaver-le-24.1.0-win32.win32.x86_64.zip 精简版24.1.0 macOS x64 dbeaver-le-24.1.0-macos-x86_64.dmg 精简版24.1.0 macOS arm64 dbeaver-le-24.1.0-macos-aarch64.dmg 精简版24.1.0 debian系 x64 dbeaver-le_24.1.0_amd64.deb 精简版24.1.0 redhat系 x64 dbeaver-le-24.1.0-stable.x86_64.rpm 精简版24.1.0 linux x64 dbeaver-le-24.1.0-linux.gtk.x86_64.tar.gz 精简版24.1.0 linux x64 dbeaver-le-24.1.0-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精简版24.1.0 linux arm64 dbeaver-le-24.1.0-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精简版23.3.0 windows x64 dbeaver-le-23.3.0-x86_64-setup.exe 精简版23.3.0 windows x64 dbeaver-le-23.3.0-win32.win32.x86_64.zip 精简版23.3.0 macOS x64 dbeaver-le-23.3.0-macos-x86_64.dmg 精简版23.3.0 macOS arm64 dbeaver-le-23.3.0-macos-aarch64.dmg 精简版23.3.0 debian系 x64 dbeaver-le_23.3.0_amd64.deb 精简版23.3.0 redhat系 x64 dbeaver-le-23.3.0-stable.x86_64.rpm 精简版23.3.0 linux x64 dbeaver-le-23.3.0-linux.gtk.x86_64.tar.gz 精简版23.3.0 linux x64 dbeaver-le-23.3.0-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精简版23.3.0 linux arm64 dbeaver-le-23.3.0-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社区版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社区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ce-latest-x86_64-setup.exe 社区版最新版 windows x64 dbeaver-ce-latest-win32.win32.x86_64.zip 社区版最新版 macOS x64 dbeaver-ce-latest-macos-x86_64.dmg 社区版最新版 macOS arm64 dbeaver-ce-latest-macos-aarch64.dmg 社区版最新版 debian系 x64 dbeaver-ce_latest_amd64.deb 社区版最新版 redhat系 x64 dbeaver-ce-latest-stable.x86_64.rpm 社区版最新版 linux x64 dbeaver-ce-latest-linux.gtk.x86_64.tar.gz 社区版最新版 linux x64 dbeaver-ce-latest-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社区版最新版 linux arm64 dbeaver-ce-latest-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社区版24.1.4 windows x64 dbeaver-ce-24.1.4-x86_64-setup.exe 社区版24.1.4 windows x64 dbeaver-ce-24.1.4-win32.win32.x86_64.zip 社区版24.1.4 macOS x64 dbeaver-ce-24.1.4-macos-x86_64.dmg 社区版24.1.4 macOS arm64 dbeaver-ce-24.1.4-macos-aarch64.dmg 社区版24.1.4 debian系 x64 dbeaver-ce_24.1.4_amd64.deb 社区版24.1.4 redhat系 x64 dbeaver-ce-24.1.4-stable.x86_64.rpm 社区版24.1.4 linux x64 dbeaver-ce-24.1.4-linux.gtk.x86_64.tar.gz 社区版24.1.4 linux x64 dbeaver-ce-24.1.4-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社区版24.1.4 linux arm64 dbeaver-ce-24.1.4-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社区版23.3.5 windows x64 dbeaver-ce-23.3.5-x86_64-setup.exe 社区版23.3.5 windows x64 dbeaver-ce-23.3.5-win32.win32.x86_64.zip 社区版23.3.5 macOS x64 dbeaver-ce-23.3.5-macos-x86_64.dmg 社区版23.3.5 macOS arm64 dbeaver-ce-23.3.5-macos-aarch64.dmg 社区版23.3.5 debian系 x64 dbeaver-ce_23.3.5_amd64.deb 社区版23.3.5 redhat系 x64 dbeaver-ce-23.3.5-stable.x86_64.rpm 社区版23.3.5 linux x64 dbeaver-ce-23.3.5-linux.gtk.x86_64.tar.gz 社区版23.3.5 linux x64 dbeaver-ce-23.3.5-linux.gtk.x86_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社区版23.3.5 linux arm64 dbeaver-ce-23.3.5-linux.gtk.aarch64-nojdk.tar.gz 不包含jdk 2024-09-23 21:13:55 星期一
2024年08月16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16
WindTerm
官网地址 英文网页: https://kingtoolbox.github.io/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kingToolbox/WindTerm 下载地址 版本 平台 架构 链接 备注 2.6.1 linux x86_64 WindTerm_2.6.1_Linux_Portable_x86_64.tar.gz 2.6.1 macOS x64 WindTerm_2.6.1_Mac_Portable_x86_64.dmg 2.6.1 windows x86 WindTerm_2.6.1_Windows_Portable_x86_32.zip 2.6.1 windows x64 WindTerm_2.6.1_Windows_Portable_x86_64.zip 更新于 2024-08-22 00:25:53 星期四
2024年08月16日
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11
基于Nginx的网站配置https强制访问
1. 前言 之前的两篇文章简单记录了 Typecho 博客的搭建过程: 1.基于Rocky Linux 8.10系统使用源码搭建LNMP环境,附加安装SQLite 2.基于LNMP环境搭建Typecho博客 但这里面因为是内网演示使用的是 http访问,不涉及任何 https 的设置。现在到处都能看到网站服务器使用 https ,说是安全性好,咱不懂,也没精力和技术去研究,也不知道咱这没流量的小破站需不需要那么高的安全性,服务器上也没啥重要数据,对安全性我到没那么高要求,毕竟不知道哪天就到期关闭了。。哈哈哈!但是话说回来,对不支持 https 的网站浏览器左上角会出现红色叉叉的 http 标识,实在是太扎眼了,既然都说 https 好,那咱也来折腾一下吧,努力把这个博客搞得好看一点,正规一点,虽说没啥内容,但看着高大上也是不错的。 注:以下实验在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完成,并非前两篇文章的内网实验,所以之前文中出现的内网IP 192.168.31.84 在本文中由域名 all.17zturn.com 代替,仅IP变化,其他参数配置一致。 2. 申请免费的SSL证书 要使网站支持 https 访问,首先得准备好 SSL 证书。别问我这是啥,我也不知道,专业的解释需要去专业的地方搜索,作为普通玩家,只要知道需要这么个东西就行了。首先这个证书的获取并不容易,专业的是需要收费的,且费用不低,好在现在为了推广使用 https,有许多机构推出了免费的证书申请,这里我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 Let's Encrypt。从这里申请的证书对专业用途有缺陷,有效期只有90天,但对普通玩家来说已经足够,反正到期可以再次申请新的证书,配置好脚本还可以自动进行申请。 2.1. 安装ACME客户端 引用官方的一段说明 Let's Encrypt 入门指南 为了在您的网站上启用 HTTPS,您需要从证书颁发机构(CA)获取证书(一种文件)。 Let’s Encrypt 正是其中一家证书颁发机构。 要从 Let’s Encrypt 获取您网站域名的证书,您必须证明您对域名的实际控制权。 这一过程通常由 Web 主机上运行的 ACME 协议客户端完成。 官网推荐的 AME 协议客户端是 Certbot。但是我这里选用的是acme.sh,其他更多客户端可参考官网提供的客户端列表ACME 客户端。 acme.sh 的安装特别简单,以下操作都以 root 用户执行 # email字段需要替换为自己的邮箱地址 curl https://get.acme.sh | sh -s email=nopoetry@outlook.com 安装后的文件存放在 ~/.acme.sh 目录下,根据项目介绍,后续所有操作的修改都在这个文件内完成,不会污染其他系统文件。 安装完成后,推荐关闭终端并重新启动新终端,这样可以直接使用 acme.sh 命令而不用加上繁琐的路径。 2.2. 申请证书 设置默认ca服务器( acme.sh 脚本默认ca服务器是 zerossl ,经常出错,会导致获取证书的时候一直出现:Pending, The CA is processing your order, please just wait.) acme.sh --set-default-ca --server letsencrypt http方式验证域名(需保证 acme.sh 客户端与网站内容在同一服务器上) # -d参数指定域名(若要申请泛域名证书,必须明确指定一条二级域名,这里是17zturn.com) # --webroot参数需要替换为自己的网站根目录 acme.sh --issue -d 17zturn.com \ -d www.17zturn.com \ -d all.17zturn.com \ --webroot /var/www/html/typecho 这里 acme.sh 客户端会在网站根目录下创建一个验证文件并完成自动验证,验证通过即会自动生成证书。 2.3. 安装证书 需要使用 acme.sh 客户端自带的命令来安装证书,不可直接使用 ~/.acme.sh 目录下的证书文件 # -d参数指定域名(这里直接使用泛域名证书) # --key-file 和 --fullchain-file 指定证书安装路径 # --reloadcmd参数指定nginx服务器重载配置的命令,这样在安装证书后会自动调用重载命令使网站使用新的证书 acme.sh --install-cert \ -d 17zturn.com \ --key-file /etc/ssl/17zturn.com/key.pem \ --fullchain-file /etc/ssl/17zturn.com/fullchain.pem \ --reloadcmd "systemctl reload nginx" 3. 配置Nginx支持https 3.1 http强制跳转https 配置 http 强制跳转 https 后,这样即使在浏览器输入 http://all.17zturn.com 也会自动跳转到 https://all.17zturn.com 页面。 编辑博客站点的nginx配置文件 sudo vi /usr/local/nginx/conf/vhosts/typecho.conf 将原来的 server 块的内容注释掉,修改后的所有内容如下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all.17zturn.com; access_log /usr/local/nginx/logs/typecho.access.log combined; return 301 https://$server_name$request_uri; } 3.2 https配置 增加博客站点新的https的配置 sudo vi /usr/local/nginx/conf/vhosts/typecho-https.conf 编辑内容如下 server { listen 443 ssl default_server; server_name all.17zturn.com; access_log /usr/local/nginx/logs/typecho.access.log combined; root /var/www/html/typecho; index index.php index.html index.htm; ssl_protocols TLSv1.1 TLSv1.2 TLSv1.3; ssl_certificate /etc/ssl/17zturn.com/fullchain.pem; ssl_certificate_key /etc/ssl/17zturn.com/key.pem; ssl_session_cache shared:SSL:1m; ssl_session_timeout 5m; ssl_ciphers ECDHE-RSA-AES128-GCM-SHA256:ECDHE:ECDH:AES:HIGH:!NULL:!aNULL:!MD5:!ADH:!RC4; ssl_prefer_server_ciphers on; if (!-e $request_filename) { rewrite ^(.*)$ /index.php$1 last; } location / { if (-f $request_filename/index.html){ rewrite (.*) $1/index.html break; } if (-f $request_filename/index.php){ rewrite (.*) $1/index.php; } if (!-f $request_filename){ rewrite (.*) /index.php; } } location ~ .*\.php(\/.*)*$ {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document_root$fastcgi_script_name;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 重新加载 nginx sudo systemctl reload nginx 浏览器访问 https://all.17zturn.com 能成功显示博客即说明配置成功。
2024年08月11日
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10
windows脚本整理
禁止软件联网 添加规则(阻止出站流量) netsh advfirewall firewall add rule name="福昕阅读器" dir=out program="C:\Program Files (x86)\Foxit Software\Foxit Reader\FoxitReader.exe" action=block 禁用规则,允许出站流量 netsh advfirewall firewall set rule name="福昕阅读器" new enable=no 启用规则,阻止出站流量 netsh advfirewall firewall set rule name="福昕阅读器" new enable=yes
2024年08月10日
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8-10
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图文安装红帽系统RHEL8.10
1. 背景说明 1.1. 为什么 为什么要在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上安装红帽系统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 8.10 ? 那当然是因为爱啊!没错,就是爱折腾-...-! 说正经的,起初确实是想在服务器上安装红帽系统,因为在本地计算机上学习 linux 就是用的 RHEL 8.10,也想在服务器搭建一个一样的环境,结果阿里云没有提供。。。那么装一个 CentOS Linux 8 吧,但今年六月底好像社区停止维护彻底变成 RHEL 的上游版本了,于是又想着装一个 Rocky Linux 8.10 来替代,结果发现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提供的系统镜像最高只到8.6版本,由此我脑中就浮现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云服务器安装一个厂商未提供系统镜像的系统? 虽说网上有各种“VPS一键dd重装脚本”,但作为一个有“洁癖”的人,只想使用官方的镜像安装一个“纯净”的系统,那么本着折腾的精神。。。搞错了。。。是抱着学习的精神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就有了这一篇文章的折腾记录。 本文是选择了安装 RHEL 8.10 来演示,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单纯就是一种尝试,给大家打个样,最终实际学习环境还是选择安装了Rocky Linux 8.10 系统。 1.2. 曲折的尝试 先简单说一下云服务器重装系统的原理:实际上很多 Linux 发行版都提供了支持网络安装的内核映像文件(Rocky Linux 8.10 提供的网络启动文件 vmlinuz、initrd.img),这类文件大小极小,基本只有几十M,甚至10M左右,可以配置好 GRUB 后从这两启动文件引导系统,之后即可开始安装过程,而在安装过程中所需的数据都是从网络上即时下载到内存,然后安装到硬盘,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提前下载完整系统镜像(小则几百兆,大则几个G)就可以完成系统的部署,同时还可以指定安装过程中的自动应答文件,由人工选择变成自动执行,完成自动化安装,网上的“VPS一键dd重装脚本”对于Linux类系统的安装基本都是依靠这一原理实现。 那么安装红帽系统能不能也这样做呢?理论上是支持的,因为红帽厂商提供了网络启动系统镜像(下载页面),可以从里面提取出相关启动文件(在 images/pxeboot 目录下),配置好 GRUB 后也可从网络启动安装,但前提是需要下载官方提供的完整的安装DVD ISO来搭建一个网络软件仓库,以便在安装过程中访问 BaseOS 和 AppStream 软件仓库下载安装系统所需的数据。这对于普通玩家来说无疑是困难的,没有合适的网络资源来搭建网络仓库(需要云服务器能访问到),所以基本可以直接放弃网络安装红帽系统。 既然网络安装红帽系统有难度,那么我直接网络安装 Rocky Linux 8.10 试下呗!实测下来,还没有进入到图形安装界面就卡住了,直接死机了,屏幕(实际是阿里云的远程救援连接)信息输出内存空间不够了。。。这里简单提一下我的实验机器的配置:单核2G内存40G硬盘。后来查阅资料得知,网络安装红帽8系统内存要求最低为3G,参考红帽系统硬件要求说明,这两系统同源,应该有一定参考性,那么这样硬件不行那就没办法了呀! 既然网络安装红帽系统不行,那么开机直接从磁盘加载整个完整的安装DVD ISO来安装系统可行吗?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在windows下可以这么干类似的事情,下载好官方的系统镜像后,解压出来,直接双击 setup.exe 就可以开始重装系统。基于这样的经验我就产生了类似的念头,既然 GRUB 可以自由选择启动文件,那能不能直接选择从红帽完整的安装DVD ISO启动呢?搜索一番后,发现还真的可以,主要过程记录如下: # 编辑自定义启动菜单 vi /etc/grub.d/40_custom # 添加如下启动菜单(注意删掉行首的井号注释符) (hd0,5)表示第1块磁盘的第5个分区,/dev/vda5表示的同一个分区,是镜像存放的位置 #menuentry 'Install RHEL8.10 Linux' --class gnu-linux --class gnu --class os { # loopback loop (hd0,5)/rhel-8.10-x86_64-dvd.iso # set root=(loop) # linux (loop)/isolinux/vmlinuz inst.stage2=hd:/dev/vda5 quiet # initrd (loop)/isolinux/initrd.img #} # 修改默认启动项 sed -ri 's/^GRUB_DEFAULT.*/GRUB_DEFAULT="Install RHEL8.10 Linux"/g' /etc/default/grub # 更新grub # Debian系的系统 update-grub # 红帽系的系统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 重启后可自动进入红帽系统安装过程 reboot 不过这样真的可以安装了吗?实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高兴的太早,有个前提是需要单独划分出一个物理分区来存放这个系统安装镜像,注意是物理分区,否则在安装过程中会出现一个问题:老系统使用的是 LVM 管理磁盘空间,逻辑卷又基本上使用的是整个磁盘,镜像文件所在的分区在使用中又不能被删除,没有办法重新释放磁盘空间,那就无法安装新系统了。即使没有使用 LVM 来管理磁盘,阿里云默认提供的镜像一般也是将系统安装到一个分区下,重新做物理分区也不太可能,进行到这一步基本也是宣告没戏了。 难道只能到这里了吗?不,可能是老天觉得我太帅了,问题出现了转机。。。一天在搜索VPS一键重装系统脚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帖子Linux一键重装支持Debian 12,Ubuntu 22.04,史上最强,这里面提到了一个方法:使用 Alpine Linux 作为中间系统来安装目标系统。作者对使用中间系统的说明在这个帖子:实现Ubuntu22.04+安装原理及我对原生网络安装及dd安装的看法1,感兴趣的看官可以自行研究下。重点就是 Alpine Linux 这个系统安装后是运行在内存里的,类似于 windows pe 环境,对磁盘可做任何操作,重新分区当然也行,然后可将当前内存里的操作系统同步到磁盘上以供后续正常启动使用,这一下就让问题有了解决方案。 1.3. 最终的胜利 基于上述脚本,我有了如下实验思路 基于现有系统配置 GRUB 从网络安装 Alpine Linux 当 Alpine Linux 启动运行在内存时,对磁盘重新分区,单独预留一个 data 分区来存放红帽系统完整的安装DVD ISO 将内存中的 Alpine Linux 同步到磁盘系统分区 重启后上传红帽系统完整的安装DVD ISO到 data 分区 基于 Alpine Linux 系统配置 GRUB 从完整的安装DVD ISO安装 RHEL 8.10 2. 实验开始了 2.1. 实验环境 服务器配置:单核2G内存40G硬盘,实验前恢复到阿里云官方的 Rocky Linux 8.6 系统,基于该系统进行后续实验。 磁盘布局: 2.2. 安装中间系统 Alpine Linux 下载网络启动文件到 /boot 目录下 wget -O /boot/vmlinuz-virt https://mirrors.ustc.edu.cn/alpine/v3.20/releases/x86_64/netboot/vmlinuz-virt wget -O /boot/initramfs-virt https://mirrors.ustc.edu.cn/alpine/v3.20/releases/x86_64/netboot/initramfs-virt 添加自定义启动菜单 vi /etc/grub.d/40_custom 文件尾添加如下菜单 menuentry 'Install Custom Linux' --class alpinelinux --class gnu-linux --class gnu --class os { set root=(hd0,3) linux /boot/vmlinuz-virt alpine_repo=https://mirrors.ustc.edu.cn/alpine/v3.20/main/ modloop=https://mirrors.ustc.edu.cn/alpine/v3.20/releases/x86_64/netboot/modloop-virt ip=dhcp initrd /boot/initramfs-virt } 注:参数(hd0,3)代表启动文件所在的位置。硬盘从0开始计数,分区从1开始计数。hd0表示第一块硬盘,即 /dev/vda ;3表示第3个分区,即 /dev/vda3 。 修改默认启动项 sed -ri 's/^GRUB_TIMEOUT.*/GRUB_TIMEOUT=8/g' /etc/default/grub sed -ri 's/^GRUB_DEFAULT.*/GRUB_DEFAULT="Install Custom Linux"/g' /etc/default/grub 测试启动方式 test -d /sys/firmware/efi && echo UEFI || echo BIOS 更新 GRUB ,如若显示 BIOS 执行: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更新 GRUB ,如若显示 UEFI 执行: grub2-mkconfig -o /boot/efi/EFI/redhat/grub.cfg 重启后即自动进入 Alpine Linux 安装过程 reboot 后续需要到阿里云远程救援连接操作,系统会自动进入 Install Custom Linux 菜单(注意:这里实测下来发现有时候还是会自动进入老系统,这时候再重新启动一下就可以自动进入Alpine Linux 安装了) Alpine Linux 启动后,直接使用 root 用户登录,无需输入密码,直接回车即可: 这里提一下,当前系统是运行在内存中的,类似于 windows pe 环境,基于此我们才可以对磁盘重新分区。在分区之后,我们还可以将内存中的系统也安装到磁盘上,这一步是必须做的,否则重新分区了,磁盘上没有任何系统可以启动,后续就没法操作了,同时也安装了一个备用系统可供正常使用,避免发生意外进不去系统。正是因为 Alpine Linux 支持所有这些操作,所以我们才能进行这次实验。 安装软件包 apk add openssh e2fsprogs e2fsprogs-extra util-linux parted 阿里云的救援连接毕竟使用起来输入不方便,简单配置一下 ssh ,便于远程登录使用 sed -ri 's/^#?PermitRootLogin.*/PermitRootLogin yes/g' /etc/ssh/sshd_config sed -ri 's/^#?PermitEmptyPasswords.*/PermitEmptyPasswords yes/g' /etc/ssh/sshd_config rc-update add sshd rc-service sshd start 此时可以断开阿里云的救援链接了,转为使用本地的 ssh 工具登录远程服务器了,接着进行其他配置,以下步骤中应该只用配置网络相关的即可,这里都配置了只是为了记录一下新系统的使用 # 配置键盘布局 setup-keymap us us # 配置主机名 setup-hostname localhost # 生效新主机名 rc-service hostname restart # 配置网络 setup-interfaces -a # 设置开机启动网络 rc-update add networking boot # 重启网络 rc-service networking restart # 配置时区 setup-timezone Asia/Shanghai # 配置软件仓库 可直接输入15 选择的是 mirrors.ustc.edu.cn setup-apkrepos # 配置NTP服务器 setup-ntp 接下来是关键步骤了,开始重新分区,需要单独划分出一个分区来存放红帽系统镜像,我这里是将最后一个分区预留出来,大概14G的空间,这里分区布局是基于40G的空间,各位看官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合理调整 # 创建命令别名,减少输入 alias p="parted -sa optimal /dev/vda" # 创建gpt分区表 p mklabel gpt # 设置pmbr_boot标志 p disk_set pmbr_boot # 创建bios_grub分区,gpt分区表下使用bios启动需要这个分区 p mkpart primary 1MiB 2MiB # 创建boot分区 p mkpart primary 2MiB 514MiB # 创建swap分区 p mkpart primary 514MiB 5GiB # 创建root分区 p mkpart primary 5GiB 26GiB # 创建data分区,存放红帽系统镜像 p mkpart primary 26GiB 100% # 设置分区标志 p set 1 bios_grub # 设置分区标志 p set 2 boot # 设置分区标志 p set 3 swap # 创建boot分区文件系统 mkfs.ext2 /dev/vda2 # 创建swap分区文件系统 mkswap /dev/vda3 # 创建root分区文件系统 mkfs.ext4 /dev/vda4 # 创建data分区文件系统 mkfs.ext4 /dev/vda5 创建挂载目录,将内存里的系统安装到 Alpine Linux 到硬盘: mkdir /mnt/rootfs mount /dev/vda4 /mnt/rootfs mkdir /mnt/rootfs/boot mount /dev/vda2 /mnt/rootfs/boot export BOOTFS=ext2 ROOTFS=ext4 BOOTLOADER=grub setup-disk -m sys /mnt/rootfs grub-install /dev/vda --root-directory=/mnt/rootfs/boot 重启后即可正常启动 Alpine Linux reboot 2.3. 安装目标系统 RHEL 8.10 Alpine Linux 安装好了之后,分区也布局好了,接下来就可以安装红帽系统了。 创建挂载目录来存放红帽系统镜像 mkdir /data mount /dev/vda5 /data 通过各种方式将红帽系统镜像存放到 /data 目录下。我这里通过sftp直接上传,虽说慢一点但操作简单无需额外配置。 添加自定义启动菜单 vi /etc/grub.d/40_custom 文件尾添加如下菜单 menuentry 'Install Custom Linux' --class gnu-linux --class gnu --class os { loopback loop (hd0,5)/rhel-8.10-x86_64-dvd.iso set root=(loop) linux (loop)/isolinux/vmlinuz inst.stage2=hd:/dev/vda5 quiet initrd (loop)/isolinux/initrd.img } 注:参数(hd0,5)代表镜像文件所在的位置。硬盘从0开始计数,分区从1开始计数。hd0表示第一块硬盘,即 /dev/vda ;5表示第5个分区,即 /dev/vda5 。 修改默认启动项 sed -ri 's/^GRUB_TIMEOUT.*/GRUB_TIMEOUT=8/g' /etc/default/grub sed -ri 's/^GRUB_DEFAULT.*/GRUB_DEFAULT="Install Custom Linux"/g' /etc/default/grub 更新 GRUB update-grub 重启后即自动进入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8.10 安装过程,后续需要连接到阿里云的救援链接操作 reboot 安装红帽系统,详细步骤略,这里主要记录以下磁盘的操作 选择自定义配置 删除老系统的root分区 删除老系统的bios_grub分区 创建新系统的bios_grub分区 创建新系统的boot分区 创建新系统的swap分区 创建新系统的root分区 分区布局,注意这里root分区使用LVM管理比较合适,因为后续安装完成不想要保留系统镜像了可以删除并将之前分配的data分区通过LVM合并到root分区,或做其他部署,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 汇总界面 至此即可点击开始安装继续了!
2024年08月10日
5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
4
5
6
...
10